
單增李斯特氏菌顯色培養(yǎng)基
(HiCromeTML.mono Rapid Differential Agar Base)
貨號  | 品名  | 規(guī)格  | 存儲  | 價格  | 
M1924  | 單增李斯特菌快速鑒別瓊脂 HiCromeTM  | 500g(7.1L)  | 2-8°C  | 詢價  | 
FD214-5VL  | 添加劑1 L. mono Enrichment Supplement I  | 5管(2.5L)  | -20°C  | 詢價  | 
FD181-5VL  | 添加劑2 HiCromeTM Listeria Selective Supplement  | 5管(2.5L)  | 2-8°C  | 詢價  | 
應用
用于快速鑒定和鑒別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并與其他李斯特菌物種相區(qū)分。
原理     
主要基于“β-葡糖苷酶”、“鼠李糖發(fā)酵”和“PIPLC活性”(磷脂酰肌醇特異性磷脂酶C)。
李斯特氏菌*的“β-葡糖苷酶”水解顯色底物,菌落呈藍色。其他菌無β-葡糖苷酶,菌落呈白色。
“鼠李糖發(fā)酵”和“PIPLC活性”區(qū)分李斯特內(nèi)部菌種。單增李斯特氏菌鼠李糖陽性,菌落呈藍綠色;同時PIPLC陽性,有不透明光環(huán)。綿羊李斯特菌(伊氏李斯特氏菌)有PIPLC活性而沒有黃色背景(鼠李糖陰性)(2,3)。英諾克李斯特菌PIPLC陰性,沒有不透明的光環(huán)。(4,5)。
培養(yǎng)基中的特殊蛋白胨、胰蛋白胨和大豆蛋白胨提供含氮物質(zhì)、維生素B復合物和其他必需的營養(yǎng)成分。鼠李糖為發(fā)酵糖,酚紅為指示劑。氯化鈉維持滲透壓平衡。氯化鋰和添加劑1(FD181)抑制大多數(shù)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酵母菌和霉菌生長。磷脂酶C水解添加劑2(FD214),通過在單增李斯特氏菌菌落周圍產(chǎn)生不透明的光環(huán),用以證明PIPLC活性的存在。
背景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食源性人類病原體,使孕婦嚴重感染并終可能導致流產(chǎn)、死胎、新生兒李斯特氏菌病和腦膜炎或成人和青少年原發(fā)性菌血癥。綿羊李斯特菌對人類的致病性不確定(1)。由于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英諾克李斯特氏菌具有相似的生化特性,傳統(tǒng)培養(yǎng)基(PALCAM)不能區(qū)分。
培養(yǎng)基組分
成份  | 克/升  | 
特殊蛋白胨  | 23.000  | 
胰蛋白胨  | 10.000  | 
大豆蛋白胨  | 2.000  | 
氯化鈉  | 4.000  | 
氯化鋰  | 5.000  | 
顯色混合物  | 1.160  | 
鼠李糖  | 10.000  | 
酚紅  | 0.120  | 
瓊脂  | 15.000  | 
配制
35.14g干粉溶 470ml蒸餾水。加熱使全溶。15磅(121℃)滅菌15分鐘。冷卻至45-50℃。無菌加入添加劑1,2(FD214和FD181)各1管?;靹虿⒌谷霟o菌培養(yǎng)皿中。
警告:氯化鋰是有害的。避免身體接觸和吸入蒸氣。一旦與皮膚接觸,應用大量水沖洗。
質(zhì)量控制
外觀:淡黃~粉紅粉末。
成膠性:牢固,與1.5%瓊脂凝膠相當。
成品顏色和透明度:紅色的不透明凝膠。
pH值:7.20-7.60
培養(yǎng)反應
有機體(ATCC)  | 接種(CFU)  | 生長  | 菌落顏色  | 鼠李糖發(fā)酵  | PIPLC活性  | 
枯草芽胞桿菌(6633)  | ≥103  | 抑制  | 
  | 
  | 
  | 
白色念珠菌(10231)  | ≥103  | 抑制  | 
  | 
  | 
  | 
大腸桿菌(25922)  | ≥103  | 抑制  | 
  | 
  | 
  | 
英諾克李斯特菌(33090)  | 50-100  | 旺盛  | 藍綠色  | (+)黃色背景  | (-)  | 
綿羊李斯特菌(19119)  | 50-100  | 旺盛  | 藍綠色  | (-)  | (+)菌落有不透明光環(huán)  | 
單增李斯特菌(19118)  | 50-100  | 旺盛  | 藍綠色  | (+)黃色背景  | (+)菌落有不透明光環(huán)  | 
綠膿桿菌(27853)  | ≥103  | 抑制  | 
  | 
  | 
  | 
加入添加劑后35-37℃孵育24-48小時。

參考文獻
1.Schlech WF, Lavigne PM, Bortolussi RA, et al.(January 1983). "Epidemic listeriosis-evidence for transmission by food". N.Engl. J.Med. 308(4): 203–6. doi:10.1056.
2.Notermans S.H. and Dufrenne J., (1991),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57(09): 2666-70.
3.Mengaud J., Braun-Breton C. and Cossart P., (1991), Molecular Microbiology, 5(2): 367-372.P
4.Ottaviani F., Ottaviani M., and Agosti M. (1997 a), Industrie Alimentari 36, 1-3.
5.Ottaviani F., Ottaviani M., and Agosti M. (1997 b), Quimper Froid Symposium Proceedings p. 6, A.D.R.I.A.Quimper,France, 16-18 June 1997.